【學建築】從危橋重生到地標再現,跨越時間的台灣橋影

【學建築】從危橋重生到地標再現,跨越時間的台灣橋影

Foreword 橋,這一人類文明的重要象徵,也是連結的直觀顯現,自古以來便串聯了人與人、地域與地域,更深深影響了人們對世界的想像與理解。一座座傑出的橋梁不僅克服自然障礙,更憑藉其建築美學與工程技術的非凡設計,展現連結的力與美。   橋梁是城市的日常背景、鄉鎮的地標,承載著每個人回家的心情,記錄著城市的呼吸節奏。台灣近年來多座橋梁因老舊或災害重建,當老橋需要告別,新橋準備接棒時,無數看不見的工藝與心意,正默默守護著每一次的平安歸途。   中正橋──雙北記憶與新舊並存的抉擇...

【名人書房】連俞涵:與書交流,是這世上最浪漫的事

【名人書房】連俞涵:與書交流,是這世上最浪漫的事

從《茶金》到《流麻溝十五號》,連俞涵以細膩的表演屢獲金鐘獎肯定,奠定「時代劇女王」的身影。然而,卸下角色,她始終是一位與書為伴的讀者。小學起便迷戀借書的樂趣,大學時選擇在書店、圖書館流連,只為在書頁間呼吸。成為演員後,她讓閱讀成為想像的翅膀,寫作成為心靈的出口,把日常都過成文字的風景。   在書頁之間,尋回一個人的宇宙 若要追溯最初的夢想,「文字,或許比表演更大。」...

【識冠德】2025冠德Book Date:閱讀的聚會,城市的共鳴

【識冠德】2025冠德Book Date:閱讀的聚會,城市的共鳴

秋日微涼,翻頁有聲。「2025冠德 Book Date」再度啟程,將書香鋪展在城市的街道與社群之間。今年,Book Date不只是個人靜默的旅程,閱讀不僅是一本書的傳遞,更是一座城市的互動。 由冠德玉山教育基金會發起,冠德建設、根基營造、全台8間 Global Mall 環球購物中心與12個冠德社區響應,自9/15~10/15展開為期一個月的知識派對活動──包括二手書公益募書、首度於桃園與台中舉辦雙城市集、以回收材料打造的快閃微型圖書館,以及 AI 夢幻書房徵件。以閱讀為名,將建築、設計、藝術與 ESG...

【城市蝸居大夢】「減法裝修」,放大小宅夢想

【城市蝸居大夢】「減法裝修」,放大小宅夢想

Foreword 在城市小宅的夢想設計──居住在城市中如何擁有花園?在櫛比鱗次的大廈中,如何獲得天光的變換?在單面窗的住宅單位裡,如何擁有自然通風的各種可能……即使是城市蝸居,仍然可以實現美好的家之夢。   在都市中,小宅不再只是妥協,而是一種新生活的選擇。位於新北板橋重劃區一處面向公園的小坪數成屋,原始建物約25坪,扣除公設後室內僅16~17坪,屋主是一對年輕夫妻及三歲兒子,夫妻倆渴望為孩子打造一個舒適又安全的新家,且希冀能在不大的空間裡,保有料理、閱讀與休憩的自在日常。   方正小宅,用「減法」釋放空間...

【宗教建築的現代性】當代的信仰之所:世界五大絕美宗教建築

【宗教建築的現代性】當代的信仰之所:世界五大絕美宗教建築

Foreword 如果說建築是人與生活的連結,宗教建築則是同時連結人與神性、人與人心的橋梁。 當代的宗教建築已經不僅只追求宗教的功能性,更多時候展現的是建築師對於心靈力量和神性的探究,同時,更是在地生活、聚落經濟的縮影。從世界到台灣,透過現代宗教建築巡禮,從不同的視角與高度,閱讀不同地域的文化與歷史。  ...

【名人書房】龍應台:透過閱讀,照見人生來處與歸途

【名人書房】龍應台:透過閱讀,照見人生來處與歸途

從《野火集》燃起的社會關懷,到《大武山下》、《注視─都蘭野書》書寫的自然注視,龍應台的文字之路,正如她人生軌跡從城市走入山林,不變的是從犀利的社會評論到深入山林的自然觀察,她的筆觸始終以敏銳的「注視」關懷人心。   親情為名的遷徙,開啟一場與自然的對話 如今的龍應台,在台東都蘭山下與動植物為鄰,不再是文化官員或輿論領袖,而是一位以筆為犁、深耕土地的書寫者,在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中,學習與萬物共存的意義。這些轉變不僅來自於住所的遷徙,更是一場關於人生、自然與存在方式的深刻反思。...

【城市蝸居大夢】「拆解布局」,重塑穿梭自然與生活的埕

【城市蝸居大夢】「拆解布局」,重塑穿梭自然與生活的埕

Foreword 在城市小宅的夢想設計──居住在城市中如何擁有花園?在櫛比鱗次的大廈中,如何獲得天光的變換?在單面窗的住宅單位裡,如何擁有自然通風的各種可能……即使是城市蝸居,仍然可以實現美好的家之夢。   在台灣中南部城市中,「販厝」(huàn-tshù)是一種狹長型、僅前後開窗的街屋住宅,常見於日治時期的市街改正計畫。這類建築內部空間受限,光線難以深入、通風不易、生活被切割,雖然面積規模已超出現今都市小宅的典型,但其條件卻與今日在都市叢林中追求光與風的住宅困境有著驚人相似。   擋風迎風的五量體...


最受歡迎文章


最受歡迎文章

【宗教建築的現代性】當代的信仰之所:世界五大絕美宗教建築

【宗教建築的現代性】當代的信仰之所:世界五大絕美宗教建築

Foreword 如果說建築是人與生活的連結,宗教建築則是同時連結人與神性、人與人心的橋梁。 當代的宗教建築已經不僅只追求宗教的功能性,更多時候展現的是建築師對於心靈力量和神性的探究,同時,更是在地生活、聚落經濟的縮影。從世界到台灣,透過現代宗教建築巡禮,從不同的視角與高度,閱讀不同地域的文化與歷史。  ...

【名人書房】龍應台:透過閱讀,照見人生來處與歸途

【名人書房】龍應台:透過閱讀,照見人生來處與歸途

從《野火集》燃起的社會關懷,到《大武山下》、《注視─都蘭野書》書寫的自然注視,龍應台的文字之路,正如她人生軌跡從城市走入山林,不變的是從犀利的社會評論到深入山林的自然觀察,她的筆觸始終以敏銳的「注視」關懷人心。   親情為名的遷徙,開啟一場與自然的對話 如今的龍應台,在台東都蘭山下與動植物為鄰,不再是文化官員或輿論領袖,而是一位以筆為犁、深耕土地的書寫者,在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中,學習與萬物共存的意義。這些轉變不僅來自於住所的遷徙,更是一場關於人生、自然與存在方式的深刻反思。...

【城市蝸居大夢】「拆解布局」,重塑穿梭自然與生活的埕

【城市蝸居大夢】「拆解布局」,重塑穿梭自然與生活的埕

Foreword 在城市小宅的夢想設計──居住在城市中如何擁有花園?在櫛比鱗次的大廈中,如何獲得天光的變換?在單面窗的住宅單位裡,如何擁有自然通風的各種可能……即使是城市蝸居,仍然可以實現美好的家之夢。   在台灣中南部城市中,「販厝」(huàn-tshù)是一種狹長型、僅前後開窗的街屋住宅,常見於日治時期的市街改正計畫。這類建築內部空間受限,光線難以深入、通風不易、生活被切割,雖然面積規模已超出現今都市小宅的典型,但其條件卻與今日在都市叢林中追求光與風的住宅困境有著驚人相似。   擋風迎風的五量體...

【葉怡蘭專欄】在佛羅倫斯買菜

【葉怡蘭專欄】在佛羅倫斯買菜

About葉怡蘭 飲食旅遊生活作家,經營《Yilan美食生活玩家》網站。寫作與研究領域橫跨飲食文化、食材、茶、酒、旅行與生活美學。著有《日日物事》《日日三餐,早‧午‧晚》《紅茶經》《家的模樣》《食‧本味》《隱居‧在旅館》……等共十八本書,並發行簡體中文與韓文版。於2021年開設線上課程《葉怡蘭的生活美學課》。   疫後,重回海外行途,雖說頻繁度還未能及上疫前,卻已然日本、東南亞、蘇格蘭各地或思念或憧憬之地縱情暢遊盡興;而同樣牽念渴切的歐陸,則遲至去年(2024)9月才終於一償所願再度踏足。...

【建築大師在台灣】Zaha Hadid:圓周有360度,那我們為什麼只堅持其中一個方向?

【建築大師在台灣】Zaha Hadid:圓周有360度,那我們為什麼只堅持其中一個方向?

Foreword 建築是不同文化之間的連結,透過建築,重新解譯一塊土地更多可能的樣貌。 今年,我們聚焦那些在島上落成或即將誕生的世界級之作,也看見本地建築師與國際名家攜手合作的精采篇章。每一座建築,都是一次跨越邊界的對話,一場關於土地、時間與創造力的深刻共鳴。透過它們,我們看見台灣與世界,不再只是連結,更是彼此成就的風景。  ...

【李芝瑜專欄】建築的盛宴,文明的劇場:2025大阪世博紀行

【李芝瑜專欄】建築的盛宴,文明的劇場:2025大阪世博紀行

About李芝瑜 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建築/藝術雙學士、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UPenn)建築碩士、交通大學建築博士,曾擔任銘傳建築系系主任,目前為銘傳大學設計學院副院長暨建築系副教授、VR整合研究中心負責人、銘傳藝術中心館長、以及全球建築學人交流協會理事長。研究領域橫跨建築、數位理論與設計,並將偏鄉實構築服務進行虛實整合。除受邀擔任美國建築大師獎國際評審(Architecture MasterPrize, AMP),亦任全球建築活動Open House Taipei...

【建築人的旅行地圖】陳元慶:日本名庭小旅,錦簇清寂皆天堂

【建築人的旅行地圖】陳元慶:日本名庭小旅,錦簇清寂皆天堂

Foreword 旅行,是一場與世界的對話。而建築人與設計師,總在途中尋找線條與光影交織的靈感之所。與誰同行、因何啟程、在哪裡停留──每段旅程都是一頁設計的註腳。今年,我們拾起他們記憶中的風景,編織一份旅行清單。跟隨他們的眼睛,去感受一個地方如何靜靜說話,如何啟動心中的空間想像。  ...

【設計咖啡館】Modern Mode & Modern Mode Café──光影之間的巴黎情調

【設計咖啡館】Modern Mode & Modern Mode Café──光影之間的巴黎情調

Foreword 咖啡館如同城市的名片,透過空間的語彙,書寫著不同時代的記憶。走訪咖啡館是許多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環,不只是對咖啡因的需求,更是在大城小巷中的居心之地。   台北,作為一個歷史與創新並行的城市,咖啡館的風格也隨著城市脈動層層轉變。有些隱身巷弄之間,有些矗立街頭,自成一道風景,而有些,則像 Modern Mode & Modern Mode Café 這樣,一處帶著復古韻味、摩登氣息與個人美學交織而成的空間,將歐洲小酒館般的迷人氛圍,悄然安放於老城北段的一角。  ...

【日用好設計】杜祖業的日用心法五選

【日用好設計】杜祖業的日用心法五選

Foreword 生活的質感是由細節構築而成,好設計也不是僅可遠觀的藝術品。2024年,《居心誌》推出全新單元「日用好設計」,邀請各界達人以獨到的眼界經驗與美學觀點,分享他們的生活用物學以及親自挑選、覺得好用的日常小物5選,讓更多人深切感受:美學不是陽春白雪,而是日常所見所得,進而習得如何藉由設計改變生活、豐富生活的趣味與歡喜。   擁有打造男性時尚媒體20多年資歷的資深媒體人杜祖業(Blues...

【學建築】野蠻前衛的建築頑童:藤森照信

↑內外質樸的神長官守矢史料館,為藤森照信躋身建築家之列的處女作。 從傳統的石基木造屋舍到現代建築,日本建築師企圖從材料、結構、形式,找出現代建築與自然之間的可能性。由日本建築史家藤森照信(Terunobu...

【暖身食譜】八寶什穀粥 暖胃祛寒

俗諺說:「天天吃大棗,一生不顯老。」紅棗在中醫上運用廣泛,也是少數能夠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食用能補氣養身的食藥兼用素材,因為紅棗本身含有的養分非常豐富,對滋養身體大有俾益,惟糖尿病及體質燥熱的人不適合吃紅棗,須格外注意。...

積木般的實驗性建築 東倫敦波將金劇院

成立於2017年於倫敦成立的Antepavilion是一個鼓勵獨立思考的藝術和建築慈善機構,每年,Antepavilion在建築基金會的支持下舉辦競賽,為新興的建築師、藝術家和創意工作者提供了一個機會,獲勝隊伍將能夠在東倫敦哈格斯頓的攝政運河上展示實驗性的作品。

【趣生活】花藝專家到我家:原來買回家的花草要這樣照顧

植物就是最好的家飾品,然而,當花草樹木離開花市跟你回家之後,怎麼照顧?這是許多人共通的難題!熱衷於逛花市的好氏品牌研究室創意總監Van,分享他獨特的植物照料心法,手把手打造有溫度的迷人綠意家居。 照料撇步:通風適溫最重要...

看人物

【遊台灣】無痕山林,與黃喉貂和平共存第一步

身手敏捷、移動速度飛快的黃喉貂,是台灣珍貴稀有保育類動物,鮮黃色毛茸茸的外型與可愛的臉讓人過目難忘,會誤以為牠很溫和。事實上,黃喉貂是肉食動物,且通常會三五成群以「群獵」方式出動,經常以捕山羌為食,故有「羌仔虎」之稱。...

識冠德

【識冠德】台電北儲都更案聯袂冠德 再創南港風華

緊鄰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的「台電南港北部儲運中心舊址AR1都市更新案」,由台電公司董事長楊偉甫、冠德建設董事長馬志綱於2021年底舉行簽約儀式,正式啟動開發計畫,宣示打造為數位轉型的指標個案,並落實永續發展願景,成功翻轉城市面貌。 串聯東區門戶計畫,開創城區經營嶄新典範...